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0 浏览次数:1
莽莽大山,林深草长,威远镇云海村核心基地薄雾笼罩,巍峨静谧。一个身着迷彩服,腰系捕虫袋,手提诱虫器,穿梭于林间认真寻找布控点、捉拿害虫的身影忽闪忽现,这是林业生产管理部技术员赵世俊在与红色拉盲蝽“斗智斗勇”。“待夜色降临,我们再来取诱虫器,根据诱捕情况开展养虫实验,制定防治方案。”赵世俊这样说。
说起红色拉盲蝽,时间回溯到2003年,公司林基地林木首次出现枯梢现象。经邀请大量林业专家深入林区调查研究,为林木“寻脉问诊”,诊断认为林木患的是生理性病害,使红色拉盲蝽当年侥幸逃脱。
2021年,公司新造林地再次出现同样的病情,林木受灾面积多达7000多亩,成片林木生长停滞甚至整株死亡。灾情就是命令,公司火速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研究部署,生产部门和技术部门的技术人员闻令而动,查阅资料、咨询专家,到现地进行撒网式排查和细致观察,最终确认“生病”林木是遭遇红色拉盲蝽侵害所致。公司立即采取相应防治措施,虫害得到短暂控制,但却始终未能根治。看着成长受阻的成片林木,大家的心都悬了起来。尤其是林地的守护者——林业技术员们,更是寝食难安、异常担忧。其中,赵世俊这位老技术员,就把攻克病害当成了自己的“头等大事”。
只要想做成一件事,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障碍。
“要想林木少生病,找准病原是根本。”赵世俊深知,只有掌握害虫第一手资料,方能“药到病除”。要掌握第一手资料,就得花时间、花心思。他把手上的工作任务列了一个清单,给这些工作排了个序号,分轻重缓急一样一样做好统筹,全力抓好。在全面做好营林造林、施肥抚育、原料采供、林权纠纷调处等林基地管护工作的同时,他靠一辆摩托车和一双腿跑遍了辖区3万亩林地,巡查林木病情、设下布控、捉拿害虫。数万亩林场,留下了他辛勤耕耘的汗水,数百公里林地,留下了他监测预防的足迹。
为了做好布控措施,更好掌握蝽虫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及危害程度,有段时间他吃住在山上,选设样树和样枝,自行购买防虫网、防虫袋、放大镜等实验器材,在山上搭建简易场所开展养虫实验,对虫卵、幼虫、成虫、生活习性、产卵过程、危害情况及症状进行系统全面的跟踪监测,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经过一段时期不间断监测,他获得了蝽虫生活习性、生活规律、危害症状、危害程度等详尽的第一手资料,为公司后期开展精准防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把事情做到极致,就没有做不到的事。
“要早发现,将虫害及时控制住”,是赵世俊经常说的一句话。他认为,虫害的发生多是因为前期监测工作没做好。林业专家深入林区调查情况,他就抓住机会与专家交流请教。一说到蝽虫,他就眼睛发亮、滔滔不绝。他把实验过程、获得的数据以及蝽虫的生活习性、生活规律、危害症状、危害程度介绍得清清楚楚,专家都对他的钻研精神和监测成效赞不绝口。
凭借一手详实的研究资料,他协同技术专家、相关部门深入研究防治措施、确定药物配比,对小面积地块采取喷雾防治、无人机防治等比对实验方案,认真将药物配比、防治范围、防治效果、林木长势等记录在册,总结试验出了科学高效、经济可行、成效显著的防治措施。同时他还积极向同样遭遇林木病害危机的农户进行宣传推广,耐心细致地向农户介绍防治技术,推进联防联治,使公司和农户的8000多亩受灾林地重新焕发蓬勃生机。
凭着他一股子“捉虫”的痴狂劲,公司成功掌握了普洱市红色拉盲蝽防治的第一手资料,为普洱市林业病虫害防治和林木保护做出了一名林业技术员的努力和贡献。绿树无恙青山常在,“点绿成金”大有可期!
供稿:景林公司